为什么有人总能在闹钟响之前几分钟醒来?

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毒理学和治疗学系助理教授Luciano DiTacchio博士表示:这个特定的基因实际上是基因网络的一部分,基本上可以当作钟表使用。它不是由机械部件制成的,它们是分子组件,但功能与时钟完全一样。

生物钟是怎样形成的

研究人员提醒:长时间被闹钟“惊醒”会影响睡眠质量,建议平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形成良性生物钟。

人体内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种,生物钟根据大脑的指令,调节全身各种器官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生物钟决定了你的睡眠时间、睡眠状况和其他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是可以自我校正的。

生物钟的建立,取决于人体内的褪黑素,褪黑素由脑内的松果体分泌,号称“体内安眠药”。

褪黑素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分泌增加,随后分泌量逐渐上升,晚上11点迅速升高,凌晨2-3点开始下降,早上8点降到最低点,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物钟周期。

所以要规律睡眠时间,在固定时间睡觉、起床,形成生物钟,早上自然醒来,不再被闹钟强制“惊醒”。

闹钟,在不知不觉中给你压力

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吴万振副主任医师表示,习惯定闹钟的人压力指数高,而设置多个闹钟,更会让人陷入慢性压力和疲劳中。

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躯体形成了一种对短期刺激应对自如的反应机制,会出现各种激素变化,让身体为应对刺激做好准备。比如出现闹钟“刺激”后,人体就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以打断睡眠周期、唤醒身体。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先让肝脏释放更多的糖进入血液,同时通知其他组织释放近30种激素,促成多种反应。瞳孔扩大让视力增强、气管扩张吸入更多氧气、心跳加快提供更多血液至身体各部位……使身体充分进入防御状态,待“刺激”消除后,才恢复正常。

而反复被闹钟惊醒,人体会分泌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合物。腺苷含量上升会使人感到愈加困倦,更容易陷入“睡眠-觉醒”循环,难以完全清醒。

这也就是为什么按掉闹钟后再眯几分钟,结果一睁眼却已经是几个小时之后了。

设置成这样的闹钟更合适

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的一项研究发现,闹铃声会影响起床后睡眠惯性的强度。

研究人员测试了50名志愿者在自己家中起床后的状态,统计了每个人的闹铃声,并且根据标准化的睡眠惯性量表来对他们的睡眠惯性进行量化。

结果发现:相比于那些“哔哔哔哔”的闹铃声,更具旋律性的铃声,往往能让志愿者更加迅速地清醒过来。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博士生斯图尔特·麦克法兰表示:“许多人可能会认为那种刺耳的警报声能让人迅速地清醒过来,但我们的数据显示,有旋律的铃声反而效果更好。”

研究人员推测,这大概是因为无旋律的警报声可能会打扰我们的大脑活动,使其更加混乱。而那些温和的旋律能够帮助我们从睡眠状态更有效率地过渡到清醒状态。

因此,可以将闹钟的铃声设置为舒缓的乐声,音量以逐渐增强为佳,逐步唤醒身体。

内容来源: 浙江医院、环球科学、把科学带回家

图片来源: 浙江医院、千图网素材图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