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贴士:电影彩蛋的历史你知道吗?

这个例子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打破第四堵墙的个案,导演有意与观众开一个小玩笑,吓唬一下观众,也成为电影史上最早的所谓彩蛋。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彩蛋的说法。

类似于今天这样在商业电影的片尾字幕之后安插一小段情节的手法,来自于1970年代默契,根据英文维基百科记载,最早可追溯的电影彩蛋是1979年的《大青蛙布偶电影》(The Muppet Movie),这是一部音乐冒险喜剧片。

影片长长的字幕过后,突然一只布偶对着观众大叫:该回家了!该回家了!Byebye!之后,这种形式在喜剧片中流行起来。1980年的喜剧片《空前绝后满天飞》(Airplane!,1980)在结尾,突然出现了影片开始时一个出租车乘客,他在影片开始后就一直没有出现过,在结尾再次出现,成为制造笑料的彩蛋。

在1980年代的喜剧片中,片尾彩蛋成为一种潮流,让加入彩蛋成为好莱坞的一个传统,目的是吸引或倡导观众看完影片全部的片尾字幕、欣赏完音乐再离场。

但在初期,就像《大青蛙布偶电影》一样,那个时期流行的彩蛋都是同一个套路:剧中角色突然跳出来,对观众直接说话,甚至会对观众说“影片结束了,快回家吧!”等。比起现在彩蛋的花样繁多,当时电影的片尾彩蛋确实有些想象力匮乏。

随着观众对彩蛋的兴趣越来越浓,彩蛋作为一种特殊的制作手段被发展起来。彩蛋的功能除了给观众带来惊喜之外,还有很多功能。

比如可以对剧情发展起到了补充作用。有些影片会在彩蛋里介绍电影中交待很少的配角的心路历程,有些会补充些类似前传后传的内容,使得影片更加完整。这样的彩蛋在系列电影中非常常见,它们只露出一点端倪,巧妙地勾起了观众对续集的期待。在《大人物拿破仑》(Napoleon Dynamite)中,片尾彩蛋补充了主人公的Kip与他暗恋的防身术教练结婚的情景。

《加勒比海盗》四部电影中都有非常精彩的彩蛋,最精彩的是第三部,出现了非常感人情节。在结局中,Will成了飞行荷兰人的船长,唯有每十年绿光闪烁的时刻才能上岸,与爱妻Elizabeth相聚。在彩蛋中,是十年后,Elizabeth带着两个人的孩子,在海边等待着Will。夕阳涂满画面,呈现出好看的颜色,突然一道绿光闪过,满怀期待的Elizabeth微笑着看向远方的海平线,Will驾驶者飞翔荷兰人,朝着岸边驶来。

当然,也有根据漫画改编的系列电影,会运用重复出现的彩蛋来展现一种幽默,比如在《超胆侠》(Daredevil)结尾,彩蛋都是讲述反派靶眼被超胆侠打败的情境。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中,用彩蛋交待了一位出场不多的配角的结局。名作家吉德罗洛哈为人爱慕虚荣、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小说题材都是从他人口中套出、再施以失忆咒使其遗忘一切。这样的他到最后遭到了报应,意外被失忆咒击中的他彻底失去了记忆。在彩蛋中,失去记忆的他依旧继续着小说创作,出版了一本自传,就叫《我是谁?》这个手法即补足了次要人物的情节,也带有一点幽默色彩。

有时候,彩蛋也可以用来向某部电影、某位影人致敬。《速度与激情》系列像其他系列电影一样,也有设置彩蛋的习惯,原本来说《速7》的彩蛋也已经设计并拍摄好了,但是在保罗遇难逝世后,原本设计好的补充情节性彩蛋,换成了一个向保罗致敬的画面,仅仅一个画面,足以让观众热泪盈眶,起立鼓掌。

再说说华语片,最近几年彩蛋也是很流行的,比如《解救吾先生》结尾的彩蛋是当年破获案件的真实画面,《唐人街·探案》的彩蛋透露了下一集的情节可能发生在纽约。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成龙电影的片尾花絮,就是在拍摄期间一些失败的、高校的动作和情节,那些不叫“彩蛋”,但其基本功能与彩蛋一样,是支撑观众把片尾字幕看完。应该说,小时候看成龙电影的时候,我最愿意看这些拍摄花絮了,我觉得过年的时候再看一遍也不错。

电影小贴士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